宿松縣博物館成功入選安慶市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宿松融媒訊 日前,中共安慶市委宣傳部和安慶市教育體育局聯合開展的安慶市“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33家)遴選結果公布,宿松縣博物館成功入選安慶市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
近年來,宿松縣博物館從教學資源開發、教學活動組織、師資隊伍建設、數字平臺建設等方面精準發力,精心打造了以“課程融合為核心、文化浸潤為特色、實踐育人為主體”的三位一體思政教育體系,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為廣大中小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系好人生起始階段的關鍵紐扣,筑牢堅實根基。
深挖資源,豐富教學寶藏。宿松縣博物館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和文化資源。館內藏品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錢幣、革命文物等。如新石器時代的宿松黃鱔嘴遺址出土文物,見證了宿松早期人類的生活和文明起源;西漢推恩令時期的松茲侯國相關文物,生動展現了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社會風貌;北宋五大官窯的宋代精品陶瓷器,代表了那個時代高超的制瓷工藝;明清桐城派與朱書皖江文化相關展品,則反映了宿松深厚的文化底蘊。紅色展廳以“山水豐碑”為主題,全面展示了宿松革命戰爭年代的光輝歷程,從革命烈士“徐文藻的革命故事”“祝爾昌與樟樹灣祝家新屋”,到“紅二十七軍在宿松”“羅漢尖抗日根據地與紅二十八軍”等歷史事件,都成為珍貴的思政教學資源。通過這些豐富的資源,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變遷,感受先輩們的奮斗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創新形式,活躍教學氛圍。在教學活動組織方面,宿松縣博物館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方式,讓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一方面,開發設計“歷史大課堂+紅色小故事”研學課程,邀請大、中小學校以“研學”或“游學”模式走進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100余場次6萬人次,學生們通過沉浸式觀摩體驗,直觀感受家鄉歷史文化的積淀。另一方面,組織開展“流動博物館”進中小學校園活動,對各類中小學校提供“菜單式”服務,采取“移動展板”“課程+實踐”“移動展板+課程”三種搭配組合形式,將博物館歷史文化帶入學校教育活動中,每年持續開展“移動展板下鄉文物巡展”活動不少于10場次,近兩年文物巡展惠民人數高達3萬人次。
專業引領,打造優質師資。為了提升講解團隊的思政教學能力,博物館定期組織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內容涵蓋歷史文化、思政教育、講解技巧等多個方面。同時,鼓勵講解員深入研究館藏文物和地方歷史文化,結合思政教育要求,開發個性化的講解內容和教學方案。與學校教師建立合作機制,共同開展教學研討和實踐活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思政教學水平。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公示了《關于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中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典型案例征集與展示活動(2024年)評審結果》。安徽師范大學復興附屬中學高一年級高鑫同學的作品《宿松縣博物館鎮館之寶——“青白釉仙人吹笙壺”解說》經省級評審入選優秀典型案例。
科技賦能,拓展教學空間。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數字化教學平臺。借助新媒體設置研學課程,運用“教材+文物”“教材+地方史”相結合的方式,對人教版初高中歷史新教材背景進行認真宣傳解讀。通過制作生動有趣的線上課程、虛擬展覽、短視頻等數字化資源,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博物館的魅力,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和思政教育內容。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互動交流活動,如在線答疑、討論、知識競賽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積極性。
下一步,宿松縣博物館將繼續秉持創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館校協同機制,打破傳統課堂的邊界與束縛,培育一批具有宿松特色、影響力廣泛的思政教育品牌項目,讓思政課“活起來”“實起來”,更好地為青少年成長注入精神力量,積極探索“文化+教育”的創新融合路徑。(通訊員 張曉培)
責任編輯:姚翠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