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皖明:扎根基層沃土 綻放文化芬芳
宿松融媒訊“想要做好文化服務工作,首先要了解群眾文化,傾聽群眾需求。”這是趾鳳鄉趾鳳村文化協管員姜皖明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姜皖明是土生土長的趾鳳人,2018年到村里從事文化協管員一職,八年以來,他兢兢業業,默默堅守,用汗水詮釋了那份服務鄉村文化事業的赤誠之心,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飽滿的工作熱情,扎根基層文化沃土,積極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連續多年被縣、鄉兩級評為“優秀文化協管員”。
深耕農家書屋,打造鄉村文化“加油站”。姜皖明將農家書屋作為服務群眾、傳播知識、提升素養的重要陣地,傾注了大量心血。一是堅持規范管理,保障開放常態化。嚴格按照管理制度,確保書屋定時定點開放,遇有群眾需求可靈活延長服務時間。對圖書進行科學分類、登記造冊、定期維護,營造了整潔、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二是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書屋吸引力。不滿足于簡單的“借借還還”,積極探索“書屋+”模式。組織開展“假期親子閱讀會”“農技知識講座”“紅色經典誦讀”等主題閱讀活動,引導村民、尤其是青少年走進書屋,培養閱讀習慣。三是對接群眾需求,優化圖書資源。經常主動了解村民的閱讀興趣和實際需求,特別是針對種植養殖技術、健康養生、法律常識等方面的書籍,及時向上級部門反饋,爭取資源,使書屋藏書更接地氣、更富實效,真正讓書屋“活”起來、“用”起來,成為村民汲取知識營養、獲取信息資訊的“文化糧倉”和“智慧加油站”。
豐富活動載體,當好文化活動“組織員”。姜皖明深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凝聚人心、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的有效途徑。一是緊密結合傳統節慶活動。圍繞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重大節慶日,精心策劃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民俗展示、趣味運動會、節日晚會等活動,如端午包粽子比賽、中秋賞月詩會、重陽敬老愛老文藝匯演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增強了群眾凝聚力和歸屬感。二是積極培育本土文化隊伍。發掘并動員有文藝特長的村民,組建了廣場舞隊、鑼鼓隊、戲曲興趣隊等業余文藝團隊,并提供場地協調、資源鏈接等支持,讓群眾從文化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創造者。三是引入拓展新型文化形式。嘗試組織開展手機攝影培訓、短視頻制作、電商知識普及等貼近現代生活的文化活動,滿足不同年齡群體,特別是年輕人的文化需求,使基層文化工作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有效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促進了鄰里和諧。
聚焦精神文明建設,爭做鄉風文明“引領者”。姜皖明將文化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合,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一是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利用書屋、宣傳欄、活動間隙等一切可利用的場合和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宣講國家大政方針、惠民政策、法律法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二是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評選“身邊好人”“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兒媳”等活動,宣傳道德模范事跡,倡導移風易俗,抵制陳規陋習,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三是助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將文化活動和宣傳教育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防溺水、掃黃打非、平安建設等中心工作相結合,在活動中融入相關主題,潛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和主人翁意識,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強大的文化力量。
姜皖明同志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協管員,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甘于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不僅管好了農家書屋,辦活了文化活動,更在精神層面滋養了一方百姓。歲月染白了黑發,但姜皖明在充滿希望的文化田野上耕耘的勁頭絲毫未減。“我這種人沒有轟轟烈烈,只有平平常常。看到鄉親們高興,我就高興,就有一直干下去的動力。”(通訊員 姜知文)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