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為底色產業為支柱鄉風為力量
【安慶日報】昔日小村莊蛻變換新顏
(全媒體記者 沈永亮通訊員 張曉珍)金秋時節,大美雨嶺。宿松縣許嶺鎮雨嶺村以生態為底色、產業為支柱、鄉風為力量,成功從昔日的“臟亂差”村蛻變為省級生態振興試點村。
10月27日下午,雨嶺村龍山省級中心村內,主干道路綠植成蔭、農戶庭院整潔有序,鮮艷的墻繪點綴其間,文化廣場上村民悠然休憩,儼然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畫卷躍然紙面。
2024年底,雨嶺村在已有一個省級中心村的基礎上,再度整合各方資金238萬元,融合徽派古韻、生態智慧、農耕風情,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優化村莊布局、完善公共設施,打造龍山省級中心村,讓村民住得舒心、過得開心。
曾經的雨嶺村,房前屋后雜物堆積、溝渠內漂浮垃圾、家禽散養污染環境等問題突出,衛生保潔不到位、垃圾清運不及時更是常態,不僅破壞村莊“顏值”,還直接影響村民生活質量。
如今的雨嶺村,生態振興成為和美鄉村的底色。“一個行政村內,打造兩個省級中心村,這在農村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主要得益于雨嶺村近些年產業的快速發展。”許嶺鎮黨委書記余正強這樣評價道。
產業興旺,是鄉村發展的根基。前些年,雨嶺村因獼猴桃產業成功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近些年,該村立足資源稟賦,構建“特色種植+生態產業”的多元格局,在460余畝獼猴桃基地,構建智能滴灌系統、布控生物防控技術,實行精準灌溉、保障綠色品質。
今年該村獼猴桃再度豐收,產量達18萬公斤,帶動100余人穩定就業,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20萬元。“在獼猴桃基地務工,一年能賺幾萬元,還能照顧小孩和老人。”村民劉菊梅的話,道出了產業發展給村民生活帶來的實惠。
“現在村里搞得很氣派,廣場干凈整潔,晚上吃完飯聊聊天、散散步,日子過得紅火,掙錢的路子也多了。”村民黃銀得的感慨,正是鄉風文明建設成果的生動寫照。
“雨嶺村蛻變的關鍵,是找準了生態與產業的結合點。”雨嶺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張明亮說,該村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環境整治打基礎,依托本土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既能享受宜居環境,又能實現就近增收。
如今,看著整潔優美的村莊環境、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鄰里和睦的文明新風,雨嶺村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從曾經的“臟亂差”到如今的“美富康”,雨嶺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和美鄉村的深刻內涵。
“我們將持續推進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建設,新增休閑步道和親子采摘區等設施,讓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美鄉村建設成果更多惠及村民。”張明亮說。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